于事无补
- 结构 偏正式成语
- 感情 中性成语
- 年代 当代成语
- 热度常用成语
拼音: yú shì wú bǔ 怎么读
注音: ㄩˊ ㄕˋ ㄨˊ ㄅㄨˇ
繁体:于事無補
感情 中性成语
于事无补的意思
解释:
对事情毫无补益
出处:
丁玲《风雨中忆萧红》:“但徒劳的热情虽然常常于事无补,然在个人仍可得到一种心安。”
语法:
于事无补作谓语;用于口语。
示例:
大错已经铸成,你再责备他也于事无补。
日语:
何の役にも立たない
近义词:
无济于事、无补于事
于事无补的出处
作无益之能,纳无补之说。
-----东汉·王充·《论衡·逢遇》
于事无补的典故
北宋时期,大臣刘挚对王安石的免役法持有强烈的反对态度,他认为这项法令与搜刮民财无异。他深感百姓的生活已经如履薄冰,负担沉重,再加上繁重的税赋,无异于雪上加霜。因此,他挥毫泼墨,写下了一篇名为《论分析助役》的文章,献给皇帝,希望皇上能够站在百姓的角度,为民着想。然而,当时朝廷内部风气恶劣,许多敢于进言的官员因此而被革职。刘挚在文章中直接向皇帝提出质疑:“岂其言皆无补于事欤?”他的意思是,难道这些人的言论真的对国家的治理毫无裨益吗?成语“于事无补”由此诞生,也作“无济于事”、“无益于事”和“无补于事”,形容某些行为或言论对解决问题没有什么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