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ú xuè qiān

流血千里

  • 结构 补充式成语
  • 感情 贬义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热度一般成语

拼音 liú xuè qiān lǐ 怎么读

注音 ㄌ一ㄡˊ ㄒㄩㄝˋ ㄑ一ㄢ ㄌ一ˇ

繁体流血千裏

感情 贬义成语

流血千里的意思

折叠展开
  • 解释:

    形容死伤非常多。

  • 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魏策》:“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 语法:

    流血千里作谓语、定语;用于战争灾难等。

  • 示例:

    清·黄宗羲《诸敬槐先生八十寿序》:“故镆铘之藏于中者,今而流血千里矣。”

流血千里的出处

折叠展开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西汉·刘向·《战国策·魏策》

流血千里的典故

折叠展开

在战国末年,秦国成功灭掉了魏国后,竟向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君提出了一个无理的要求——用五百里广袤的土地来换取安陵那微不足道的五十里土地。安陵君深知这是秦国的狡猾计谋,虽然心知不敌,但也不愿轻易妥协,因此他巧妙回绝了秦国的提议,并派遣了智勇双全的唐睢出使秦国,以表达安陵的立场和友好意愿。 当唐睢面见秦王时,秦王竟怒气冲冲地拍桌而起,以恐吓的口吻威胁道:“你可曾听闻过天子发怒的后果?当天子发怒时,天下将血流成河,伏尸百万,千里之内无人生还。”面对秦王的恐吓,唐睢却仰天大笑,反问秦王是否知晓平民发怒的威力。 秦王轻蔑地答道:“平民发怒?那不过是他们脱下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能有什么作为?”然而,唐睢却义正言辞地反驳:“那只是庸人的发怒方式。你可曾听说过专诸刺杀吴王僚、聂政刺杀魏相侠累、要离刺杀卫公子庆忌这些壮举?每一次都是平民中的英雄为了正义和信念而发怒。” 话毕,唐睢猛地拔出了腰间的长剑,步步逼近秦王,目光坚定地说:“今日若我唐睢发怒,必要与你秦王同归于尽,让天下人知道安陵虽小,但其人民却有不畏强权的决心和勇气!”秦王见状,顿时吓得面如土色,连忙求饶,并承诺不再提及换地之事。 故事中的成语“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用于形容死伤众多,也作“伏尸流血”等。

流血千里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liú), 氵部,共10画

(1)(动)水流动。(动)液体移动;流动

(2)(动)水流动。(动)移动不定

(3)(动)水流动。(动)流传;传播

(4)(动)水流动。(动)向坏的方面转变

(5)(动)水流动。(动)旧时的刑罚;把犯人送到辽远地区去

(6)(动)水流动。(名)指江河的流水

(7)(动)水流动。(名)像水流的东西

(8)(动)水流动。(名)品类;等级

读音(xiě,xuè), 血部,共6画
xuèxiě

1. 人或动物体内循环系统的不透明液体,大多为红色,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和“血小板”。味咸而腥:血型。血脂。血压。血糖。血迹。血汗。血泪。血洗。血书。血雨腥风。血海深仇。

2. 人类因生育而自然形成的关系:血统。血缘。

3. 喻刚强热烈:血性。血气方刚。

1. 义同“血”(xuè),用于口语。多单用,如“流了点儿血”。也用于口语常用词,如“鸡血”、“血块子”。

读音(qiān), 丿部,共3画

(1)(数)数目;十个百。

(2)(形)比喻很多:~方百计。

读音(lǐ), 里部,共7画
[ lǐ ]

1.(~儿)衣服、被褥等东西不露在外面的那一层;纺织品的反面:被~儿。衣服~儿。这面是~儿,那面是面儿。

2.方位词。里边(跟“外”相对):~屋。~圈。往~走。

3.街坊:邻~。~弄。

4.家乡:故~。乡~。

5.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

6.姓。

7.长度单位,1市里等于150丈,合5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