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ān zhī shuō

不刊之说

  • 结构 偏正式成语
  • 感情 中性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热度一般成语

拼音 bù kān zhī shuō 朗读怎么读

注音 ㄅㄨˋ ㄎㄢ ㄓ ㄕㄨㄛ

繁体不刊之説

感情 中性成语

不刊之说的意思

折叠展开
  • 解释:

    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 出处:

    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 议论》:“故中兴难于创业,是谓不刊之说”。

  • 语法:

    不刊之说作宾语;形容不能改变的言论。

  • 近义词:

    不刊之论

  • 反义词:

    无稽之谈

不刊之说的出处

折叠展开

故中兴难于创业,是谓不刊之说。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议论》

不刊之说的典故

折叠展开

北齐画家曹仲达和唐代画家吴道子,作为画界的楷模,他们的作品被后世广泛传颂。在唐代,这两位画家的艺术风格被视为绘画艺术的典范,众多画家都竞相研究、模仿他们的风格。然而,关于曹仲达和吴道子的绘画具体风格特点,当时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不同的学者和画家对其有着各自独特的看法和理解。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对他们二人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和分析,他的见解得到了书画鉴赏家郭若虚的高度认可。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论曹吴体法》中称赞道:“况唐室以来,未立曹吴,岂显释寡要之谈,乱爱宾不刊之论。”意指自唐朝以来,关于曹仲达和吴道子的讨论多有偏离事实之谈,只有张彦远的记述是完全正确的,是“不刊之论”。这个成语后来渐渐流传开来,意指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也作“不刊之说”或“不易之论”,其中“不刊”指不能删改,比喻言论的正确性和权威性。

不刊之说成语接龙

折叠展开

不刊之说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bù), 一部,共4画
[ bù ]

1. 副词。

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不,我不知道。

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不?

读音(kān), 干部,共5画

(1)(动)古时指书版雕刻;现在也指排印出版:~版|~刻。

(2)(名)定期或不定期发行的杂志;也指在报纸上定期出的有专门内容的一版:周~|月~|副~。

(3)(动)消除;修改:~误|~谬补缺。

读音(zhī), 丶部,共3画
[ zhī ]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

读音(shuō,shuì,yuè), 讠部,共9画
shuōshuìyuè

1. 用话来表达意思:说话。说明。演说。解说。

2. 介绍:说合(a.从中介绍;b.商议;c.说和。“合”均读轻声)。说媒。

3. 言论,主张:学说。著书立说。

4. 责备:数说。

5. 文体的一种,如韩愈的《师说》。

1. 用话劝说别人,使他听从自己的意见:游说。

1. 古同“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