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有子虚
- 结构
- 感情 中性成语
- 年代
- 热度一般成语
拼音: wū yǒu zǐ xū 怎么读
注音:
繁体:
感情 中性成语
乌有子虚的意思
解释:
指假设的、不存在的、不真实的事情。
出处:
汉·司马相如《子虚赋》
乌有子虚的出处
楚使子虚使于齐,王悉发车骑,与使者出畋。畋罢,子虚过奼乌有先生,亡是公存焉。
-----汉·司马相如·《子虚赋》
乌有子虚的典故
在司马相如的传世之作《子虚赋》中,他巧妙地构建了一个战国时期的故事。故事中,楚王派遣了名为子虚的使者出使齐国,而齐王则率领国内的狩猎高手与子虚一同参与了一场规模宏大的狩猎活动。狩猎之后,子虚与一位名叫乌有的智者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子虚在辩论中极力夸大楚王狩猎的盛况,以此贬低齐王的狩猎技艺和国力。然而,乌有先生并不为所动,他机智地为齐王辩护,逐一反驳子虚的夸张之词,痛斥其无理之谈。然而,这个故事并非真实的历史事件,而是司马相如以他卓越的文学才华虚构出来的。子虚和乌有这两位辩者,也只是他笔下的虚构人物。在《子虚赋》的结尾,司马相如借由这个故事,深刻地表达了他对当时诸侯、天子沉迷于狩猎、荒废政治的担忧和批判。他主张应该修明政治,注重国家的发展,而不是沉湎于无意义的游乐之中。因此,“子虚乌有”这个成语便应运而生,用来形容那些假设的、不存在的、不真实的事物。同时,它也被人们称为“乌有子虚”,以表达同样的意思。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司马相如的文学才华,更展现了他对国家大事的深刻洞察和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