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ǒu

乌有子虚

  • 结构
  • 感情 中性成语
  • 年代
  • 热度一般成语

拼音 wū yǒu zǐ xū 朗读怎么读

注音

繁体

感情 中性成语

乌有子虚的意思

折叠展开
  • 解释:

    指假设的、不存在的、不真实的事情。

  • 出处:

    汉·司马相如《子虚赋》

乌有子虚的出处

折叠展开

楚使子虚使于齐,王悉发车骑,与使者出畋。畋罢,子虚过奼乌有先生,亡是公存焉。

-----汉·司马相如·《子虚赋》

乌有子虚的典故

折叠展开

在司马相如的传世之作《子虚赋》中,他巧妙地构建了一个战国时期的故事。故事中,楚王派遣了名为子虚的使者出使齐国,而齐王则率领国内的狩猎高手与子虚一同参与了一场规模宏大的狩猎活动。狩猎之后,子虚与一位名叫乌有的智者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子虚在辩论中极力夸大楚王狩猎的盛况,以此贬低齐王的狩猎技艺和国力。然而,乌有先生并不为所动,他机智地为齐王辩护,逐一反驳子虚的夸张之词,痛斥其无理之谈。然而,这个故事并非真实的历史事件,而是司马相如以他卓越的文学才华虚构出来的。子虚和乌有这两位辩者,也只是他笔下的虚构人物。在《子虚赋》的结尾,司马相如借由这个故事,深刻地表达了他对当时诸侯、天子沉迷于狩猎、荒废政治的担忧和批判。他主张应该修明政治,注重国家的发展,而不是沉湎于无意义的游乐之中。因此,“子虚乌有”这个成语便应运而生,用来形容那些假设的、不存在的、不真实的事物。同时,它也被人们称为“乌有子虚”,以表达同样的意思。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司马相如的文学才华,更展现了他对国家大事的深刻洞察和担忧。

乌有子虚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yǒu,yòu), 月部,共6画
yǒuyòu

1. 存在:有关。有方(得法)。有案可稽。有备无患。有目共睹。

2. 表示所属:他有一本书。

3. 表示发生、出现:有病。情况有变化。

4. 表示估量或比较:水有一丈多深。

5. 表示大、多:有学问。

6. 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有劳。有请。

7. 无定指,与“某”相近:有一天。

8. 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有夏。有宋一代。

1. 古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读音(zǐ), 子部,共3画

1.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子女。子孙。子嗣。子弟(后辈人,年轻人)。

2.  植物的果实、种子:菜子。瓜子儿。子实。

3.  动物的卵:鱼子。蚕子。

4.  幼小的,小的:子鸡。子畜。子城。

5.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子弹(dàn)。棋子儿。

6.  与“母”相对:子金(利息)。子母扣。子音(辅音)。

7.  对人的称呼:男子。妻子。士子(读书人)。舟子(船夫)。才子。

8.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子。先秦诸子。

9.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子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

10.  用于计时:子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子夜(深夜)。

11.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子爵。

12.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子。乱子。胖子。

13.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子门。

14.  姓。

读音(xū), 虍部,共11画

(1)(形)空虚(跟‘实’相对):~幻|~浮。

(2)(形)空着:~位以待。

(3)(动)因心里惭愧或没有把握而勇气不足:胆~。

(4)(副)徒然;白白地:~度|不~此行。

(5)(形)虚假:~伪|~名。

(6)(形)虚心:谦~。

(7)(形)虚弱:气~|血~。

(8)(名)指政治思想、方针、政策等方面的道理:务~。

(9)(名)二十八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