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īng ér wén

听而不闻

  • 结构 偏正式成语
  • 感情 贬义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热度常用成语

拼音 tīng ér bù wén 怎么读

注音 ㄊ一ㄥ ㄦˊ ㄅㄨˊ ㄨㄣˊ

繁体聽而不聞

感情 贬义成语

听而不闻的意思

折叠展开
  • 解释:

    闻:听。听了跟没听到一样。形容不关心,不在意。

  •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 语法:

    听而不闻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示例:

    就只再芳芳姐姐一心只想学课,只怕是听而不闻。(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回)

  • 英语:

    turn a deaf ear to

  • 俄语:

    слушать,но не внимáть<притво ряться глухим>

  • 其他:

    <德>so tun,als ob man nicht gehǒrt habe<法>écouter d'une oreille distraite

  • 近义词:

    视而不见、漠不关心

  • 反义词:

    有闻必录

听而不闻的出处

折叠展开

虽有明君,百步之外,听而不闻;间之堵墙,窥而不见也。

-----战国··《管子·君臣上》

听而不闻的典故

折叠展开

有一次,孔子与学生讨论正心修身的问题。有个学生问道:“老师,为什么修身必须先正心呢?”孔子说:“因为身子的主脑是心,如果当用心的时候,有偏于发怒的方面,那心就为怒所累,不能正了;有偏于害怕方面,那心就为害怕所累,不能正了;有偏于快乐方面,那心就为快乐所累,不能正了;有偏于忧愁方面,那心就为忧愁所累,不能正了;心的用既已不正,心的本体哪里会正呢?”接着,孔子进一步阐述了正心与修身的关系。他说:“心既不正,这身子虽在此,那心已向别处去了。所以虽有两眼看着,而颜色怎样,却不见得;两耳虽听着,而声音怎样,却不闻得;口虽吃着,而滋味怎样,却不辨得。色声味三项,是最容易考察的事物,而心不在,尚且不能够辨别;那最精细的义理,当然也不能辨别了。所以,求修身的人,岂可不先求正心吗?”

听而不闻成语接龙

折叠展开

成语接龙(顺接)

听而不闻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tīng), 口部,共7画

(1)(动)用耳朵接受声音

(2)(动)听从(劝告);接受(意见):~从|~信。

(3)(名)治理;判断:~政|~讼。

(4)(动)听凭;任凭:~其自然。

(5)(名)〈方〉铁皮做的装食品、香烟等的罐子:一~香烟|~装。

读音(ér), 而部,共6画

1.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2.  连词(a.表平列,如“多而杂”。b.表相承,如“取而代之”。c.表递进,如“而且”。d.表转折,如“似是而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而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而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3.  表(从……到……):从上而下。

读音(bù), 一部,共4画
[ bù ]

1. 副词。

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不,我不知道。

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不?

读音(wén), 门部,共9画

(1)(动)听见:~见。

(2)(名)消息:新~。

(3)(名)名声:艳~。

(4)(名)知识;见闻:博学多~。

(5)(动)用鼻子嗅:味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