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ì ruò wǎng wén

置若罔闻

  • 结构 偏正式成语
  • 感情 贬义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热度常用成语

拼音 zhì ruò wǎng wén 怎么读

注音 ㄓˋ ㄖㄨㄛˋ ㄨㄤˇ ㄨㄣˊ

繁体置若罔聞

感情 贬义成语

置若罔闻的意思

折叠展开
  • 解释:

    置:放;若:好像;罔:没有;闻:听见。放在一边;好像没有听见一样;形容听见了而不加理睬。

  • 出处:

    明 朱国祯《涌幢小品》:“当中书言时,沈宜厉声力折,只因心中恼他,置若罔闻。”

  • 语法:

    置若罔闻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 示例:

    宁荣两府上下内外人等,莫不欢天喜地,独有宝玉置若罔闻。(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六回)

  • 英语:

    pay no attention to

  • 日语:

    聞(き)かぬふりをする,聞(き)き流(なが)す

  • 俄语:

    не обращáть внимáния<пропускáть мимо ушей>

  • 其他:

    <德>etwas vǒllig ignorieren<法>faire la sourde oreille

  • 近义词:

    置之不理、置之度外、熟视无睹、听而不闻、漠然置之、视而不见、视若无睹、束之高阁、充耳不闻、置之不闻、等闲视之、不闻不问

  • 反义词:

    如雷灌耳、刮目相看、聚精会神、耿耿于怀、耳濡目染、念念不忘、洗耳恭听

置若罔闻的出处

折叠展开

当中书言时,沈宜厉声力折,只因心中恼他,置若罔闻。

-----明·朱国帧·《涌幢小品·阁臣相构》

置若罔闻的典故

折叠展开

明朝万历年间发生了一场震动朝野的“妖书”事件。明朝万历年间,皇帝的继承人问题成为了朝廷中的一大政治问题。神宗皇帝因宠爱郑贵妃,有意立郑贵妃的儿子皇三子朱常洵为太子,而按礼制,皇长子朱常洛应该被立为皇太子。这一行为引起了朝中大臣的强烈反对,双方冲突不断,妖书案便是其中的一桩。在妖书案中,首辅沈一贯和次辅朱赓被指与妖书有牵连,为避嫌疑,两人都闭门不出。此时,内阁仅剩下沈鲤一人主持。沈一贯为了将权力从沈鲤手中夺回,便设法将沈鲤拖入妖书案中。他通过诬陷沈鲤的门生、礼部右侍郎郭正域,希望借此打击沈鲤。当中书官员向沈鲤报告关于郭正域可能涉及妖书的消息时,沈鲤因为心中恼恨沈一贯,选择了“置若罔闻”。他知道如果进行辩驳,极有可能会引发更大的事端,所以选择了静观其变,不去过问或关心这一消息。由于沈鲤的“置若罔闻”,沈一贯的陷害计划未能成功。而“置若罔闻”这一成语也由此流传下来,用来形容不重视、不关心某事的态度。

置若罔闻成语接龙

折叠展开

成语接龙(顺接)

置若罔闻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zhì), 罒部,共13画

(1)(动)搁;放:~备|~身|置放。

(2)(动)设立;布置:~办|设~。

(3)(动)购置:添~。

读音(ruò,rě), 艹部,共8画
ruòrě

1. 如果,假如:若果。倘若。假若。天若有情天亦老。

2. 如,像:年相若。安之若素。旁若无人。置若罔闻。门庭若市。

3. 你,汝:若辈。“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4. 约计:若干(gān )。若许。

5. 此,如此:“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6. 顺从:“曾孙是若。”

7. 指“海若”(古代神话中的海神):“望洋向若而叹。”

8. 指“若木”(古代神话中的树名)。

9. 指“杜若”(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沐兰泽,含若芳”。若英(“杜若”的花)。

10. 文言句首助词,常与“夫”合用:“若夫阴雨霏霏,连月不开。”

11. 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表示事物的状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1. 〔般若〕见“般3”。

读音(wǎng), 冂部,共8画

(1)(动)〈书〉蒙蔽:欺~。

(2)(副)〈书〉没有、无:置若~闻。

读音(wén), 门部,共9画

(1)(动)听见:~见。

(2)(名)消息:新~。

(3)(名)名声:艳~。

(4)(名)知识;见闻:博学多~。

(5)(动)用鼻子嗅:味道好~。

置若罔闻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