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ìng ér zhì

无胫而至

  • 结构 偏正式成语
  • 感情 中性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热度生僻成语

拼音 wú jìng ér zhì 怎么读

注音 ㄨˊ ㄐ一ㄥˋ ㄦˊ ㄓˋ

繁体無脛而至

感情 中性成语

无胫而至的意思

折叠展开
  • 解释:

    犹无胫而行。常以喻良才不招而自至爱贤者之门。

  • 出处:

    汉·孔融《论盛孝章书》:“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卒乎!”

  • 语法:

    无胫而至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近义词:

    无胫而来

无胫而至的出处

折叠展开

夫珠出于江海,玉出于昆山,无足而至者,犹主君之好也;士有足而不至者,盖主君无好士之意耳。

-----西汉·韩婴·《韩诗外传》

无胫而至的典故

折叠展开

春秋时期,晋平公泛舟黄河之上,望着壮阔河景,不禁感慨:“吾欲与天下贤士共赏此等美景,然何以得之?”随行的船夫盍胥闻言,跪地进言:“大王,非贤士不至,实乃大王之心未至也。湖泽之珠、山林之玉,虽无步履,因大王之爱而聚于堂前;贤士有足,反不得近大王之侧,皆因大王未以真心相待,故贤士未得显用。”晋平公闻言讶异:“寡人府邸门客如云,岂有不重贤才之理?”盍胥深谙其意,继续言道:“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所依者非其细羽,乃其巨翼也。大王府中虽藏龙卧虎,然若明珠暗投,贤士之才不得施展,犹若大鹏无翼,难以翱翔。大王当广开才路,真心求贤,则贤士自会不请自来。”此事传开,盍胥之言中的“无足而至”之喻,逐渐被世人引申为“不胫而走”、“无胫而走”、“无胫而行”乃至“无胫而至”,用以形象地描绘那些无需外力推动,便能迅速传播、影响深远的事物或消息,恰如真正被珍视的贤才,终将在合适的时机,自然而然地汇聚于明君之侧。

无胫而至成语接龙

折叠展开

成语接龙(顺接)

无胫而至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jìng), 月部,共9画

(名)小腿;指从膝盖到脚跟的一段:~骨。

读音(ér), 而部,共6画

1.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2.  连词(a.表平列,如“多而杂”。b.表相承,如“取而代之”。c.表递进,如“而且”。d.表转折,如“似是而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而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而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3.  表(从……到……):从上而下。

读音(zhì), 至部,共6画

(1)(动)到:~今|~此|~死不屈。

(2)(动)至于:甚~。

(3)(副)极;最:~迟|~毒|~理|~亲|~上|~圣|~孝|~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