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ǒu

子虚乌有

  • 结构 联合式成语
  • 感情 贬义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热度常用成语

拼音 zǐ xū wū yǒu 怎么读

注音 ㄗˇ ㄒㄨ ㄨ 一ㄡˇ

繁体子虚烏有

感情 贬义成语

子虚乌有的意思

折叠展开
  • 解释:

    指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事物(子虚、乌有:人名)。

  • 出处:

    汉 司马相如《子虚赋》:“楚使子虚使于齐,王悉发车骑,与使者出畋。畋罢,子虚过奼乌有先生,亡是公存焉。”

  • 语法:

    子虚乌有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示例:

    文贵征实,不蕲于振奇,所以愧文士子虚乌有之习也。(清 沈惟贤《万国演义序》)

  • 近义词:

    捕风捉影、荒诞不经、化为乌有、海市蜃楼

  • 反义词:

    千真万确、铁证如山、勿庸置疑

子虚乌有的出处

折叠展开

楚使子虚使于齐;王悉发车骑;与使者出畋。畋罢;子虚过奼乌有先生;亡是公存焉。

-----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

子虚乌有的典故

折叠展开

司马相如是蜀郡(今四川)成都人,汉初著名的辞赋家。他写过一篇诸侯游猎活动的赋叫《子虚赋》。据说汉武帝看了后十分赞赏。赋文这样写道:楚王派子虚出使齐国,访问齐王,齐王率领了全国游猎的能手陪同子虚进行了一次规模很大的打猎活动。之后,有位乌有先生和子虚一起议论这次游猎的事,子虚竭力吹嘘楚王游猎的盛况,乌有认为这是在贬低齐王,于是辩论开了,有时甚至互相指责。尽管这游猎中的人写得有名有姓,事情也具体生动,实际上全是虚构的。作者取名“子虚”“乌有”,已暗示是编造的了。

子虚乌有成语接龙

折叠展开

子虚乌有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zǐ), 子部,共3画

1.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子女。子孙。子嗣。子弟(后辈人,年轻人)。

2.  植物的果实、种子:菜子。瓜子儿。子实。

3.  动物的卵:鱼子。蚕子。

4.  幼小的,小的:子鸡。子畜。子城。

5.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子弹(dàn)。棋子儿。

6.  与“母”相对:子金(利息)。子母扣。子音(辅音)。

7.  对人的称呼:男子。妻子。士子(读书人)。舟子(船夫)。才子。

8.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子。先秦诸子。

9.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子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

10.  用于计时:子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子夜(深夜)。

11.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子爵。

12.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子。乱子。胖子。

13.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子门。

14.  姓。

读音(xū), 虍部,共11画

(1)(形)空虚(跟‘实’相对):~幻|~浮。

(2)(形)空着:~位以待。

(3)(动)因心里惭愧或没有把握而勇气不足:胆~。

(4)(副)徒然;白白地:~度|不~此行。

(5)(形)虚假:~伪|~名。

(6)(形)虚心:谦~。

(7)(形)虚弱:气~|血~。

(8)(名)指政治思想、方针、政策等方面的道理:务~。

(9)(名)二十八宿之一。

读音(yǒu,yòu), 月部,共6画
yǒuyòu

1. 存在:有关。有方(得法)。有案可稽。有备无患。有目共睹。

2. 表示所属:他有一本书。

3. 表示发生、出现:有病。情况有变化。

4. 表示估量或比较:水有一丈多深。

5. 表示大、多:有学问。

6. 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有劳。有请。

7. 无定指,与“某”相近:有一天。

8. 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有夏。有宋一代。

1. 古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